無標簽礦泉水:山姆引領包裝減塑新浪潮,路歌噴碼技術賦能環保轉型
包裝減塑的全球競賽中,一個透明瓶身背后,是一場關于環保本質與商業創新的雙重突破。
近日,零售巨頭山姆會員商店推出自有品牌Member’s Mark無標簽PET瓶飲用水,引發行業震動。這款由農夫山泉代工生產的1.5L大瓶裝產品以整箱銷售形式亮相,每提12瓶售價30.8元,瓶身僅保留基礎信息,徹底摒棄傳統塑料標簽。
這是繼2022年康師傅、東鵬特飲等品牌試水后,無標簽包裝在中國市場的強勢回歸。
01 環保包裝的重大突破
山姆此次推出的無標簽飲用水,直指包裝行業的沉疴積弊。產品采用可回收PET材質瓶身,摒棄傳統塑料標簽與油墨印刷,僅通過激光雕刻技術標注LOGO、商品名稱及生產日期等基礎信息。
這一設計背后,是嚴峻的環?,F實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數據顯示,全球每年產生約4.3億噸塑料,其中42%為包裝廢棄物,而飲料包裝占據相當比例。傳統飲料瓶回收需歷經“分揀-撕標簽-清除膠黏劑-深度清洗”等復雜工序,其中PVC材質的標簽因與PET瓶體密度相近,難以有效分離,最終多被填埋或焚燒處理。
無標簽設計直擊行業痛點:
物理減塑:生產環節直接減少塑料標簽和油墨使用
回收提效:避免標簽與瓶體的材質混雜,簡化回收流程
降碳顯著:山姆預估全年可減少塑料使用34噸,相當于降低200噸二氧化碳排放
環保價值背后,山姆巧妙地解決了合規性問題——產品采用整箱銷售模式,外包裝箱印有完整的成分表、條碼等法規要求信息,符合國家標準GB7718對食品標簽的規定。這種設計既滿足法規要求,又為環保創新開辟了新路徑。
02 無標簽設計的全球浪潮
無標簽包裝絕非山姆首創,而是一場醞釀已久的全球性變革。
早在2019年,日本飲料企業就已推出無標簽產品,初衷同樣是減塑和方便回收。泰國礦泉水品牌C2 water則創新性地將商品條形碼印制于瓶蓋,解決單瓶銷售時的掃碼識別難題。
2022年,中國市場迎來無標簽包裝的首次集中亮相:
康師傅冰紅茶:行業首款無標簽PET瓶飲料,通過瓶蓋顏色區分口味
百事可樂:推出國內首款“無瓶標”可樂
東鵬特飲:跟進無標簽包裝試驗
這一年因此被業內稱為中國無瓶標水飲“元年”。這股風潮卻未能持續。由于消費者對無標簽產品信任度不足、單瓶辨識度較低等因素,多數產品在短暫試水后悄然退場。
更深層的矛盾在于:
場景錯配:早期產品主打500ml小瓶即時消費,消費者對環保溢價接受度低
信任斷裂:無標簽易引發“三無產品”聯想,激光打碼技術成熟度不足
成本壓力:激光設備投入、包裝改造等推高成本,難被市場消化
韓國政府則選擇了更激進的方式——立法規定2026年起全面禁止飲料瓶使用外標簽紙。這一政策倒逼企業加速技術創新,為無標簽包裝提供了制度保障。
03 路歌噴碼:環保包裝的技術推手
在包裝減塑浪潮中,噴碼技術正成為支撐環保轉型的關鍵基礎設施。路歌作為行業領先的噴碼解決方案提供商,通過技術創新助力企業實現包裝變革。
噴碼技術的環保突破
路歌的噴碼技術直接將產品信息(日期、批號、條碼、圖文)精準噴印于外箱,替代傳統貼標方式,實現三重環保價值:
減少貼標環節:避免標簽材料消耗和廢棄物產生
降低碳排放:技術應用減少96%的包裝環節碳排放
提升回收純度:確保PET瓶回收材料單一化,提高再生價值
多場景應用方案
路歌在包裝印刷市場擁有多年技術積累,提供全系列噴碼噴印設備,滿足不同行業需求:
食品飲料:在外箱直接噴印可變數據(生產日期、批次號)
化妝品:高端包裝的精密噴印,兼顧美觀與環保
物流包裝:替代傳統物流標簽,實現動態信息更新
技術演進方向
隨著無標簽趨勢加速,路歌噴碼技術持續升級:
寬幅噴印:支持高達216mm打印高度,1200×1200 DPI分辨率
智能控制:通過RS422接口與生產線PLC直接通訊,實時接收噴碼指令
材質適配:在塑料、瓦楞紙、金屬等不同材質表面實現高清噴印
環保包裝:從概念實驗到商業現實的跨越
當山姆會員將無標簽水放入購物車時,他們購買的不僅是一瓶水,更是對“減塑未來”的投票。這場由包裝革命引發的市場變局,正在演變為全產業鏈的綠色競賽。
技術、政策與消費意識正在形成合力:韓國2026年標簽禁令即將實施,中國“雙碳”政策持續加壓,激光噴碼技術日趨成熟。路歌等企業的噴碼解決方案,為包裝減塑提供了技術支持。
無標簽包裝的發展路徑正逐步清晰:會員制渠道主打整箱家庭裝,傳統渠道探索“半標簽”過渡方案,零售終端采用電子貨架標簽補充信息。
包裝設計師的思維也在轉變——泰國C2 water瓶蓋賦碼、依云浮雕微標等創新證明,環保與美觀可實現平衡。
正如行業專家所言:“無標簽不是終點,而是飲料行業重新思考‘必要包裝’的起點”。當包裝從營銷工具回歸產品保護本質時,真正的可持續消費時代才會到來。
在這場變革中,山姆與路歌分別從產品設計和技術支撐兩個維度,為行業提供了可落地的解決方案。透明瓶身背后,一場關于環保與商業平衡的實踐,正在改寫包裝行業的未來。